《般若心經祕鍵》
般若心經祕鍵並序 ~~ 遍照金剛撰
文殊利劍絕諸戲 覺母梵文調御師
真言為種子 含藏諸教陀羅尼
無邊生死何能斷 唯有禪那正思惟
尊者三摩仁不讓 我今讚述垂哀悲
夫佛法非遙心中即近真如非外棄身何求迷悟在我則發心即到明暗非他則信修忽證哀哉哀哉長眠子苦哉痛哉狂醉人痛狂笑不醉酷醉嘲覺者不曾訪醫王之藥何時見大日之光至若翳障輕重覺悟遲速機根不同性欲即異遂使二教殊轍分手金蓮之場五乘並鏕踠蹄幻影之埒隨其解毒得藥即別慈父導子之方大綱在此乎大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者即是大般若菩薩大心真言三摩地法門文欠一紙行則十四可謂簡而要約而深五藏般若嗛一句而不飽七宗行果䣭一行而不足觀在薩埵則舉諸乘之行人度苦涅槃則褰諸教之得樂五薀橫指迷境三佛豎示悟心言色空則普賢解頤圓融之義談不生則文殊破顏絕戲之觀說之識界簡持拍手泯之境智歸一快心十二因緣指生滅於麟角四諦法輪驚苦空於羊車況復二字吞諸藏之行果兩言孕顯密之法教一一聲字歷劫之談不盡一一名實塵滴之佛無極是故誦持講供則拔苦與樂修習思惟則得道起通甚深之稱誠宜可然余教童之次聊撮綱要釋彼五分釋家雖多未釣此幽翻譯同異顯密差別並如後釋或問云般若第二未了之教何能吞三顯之經如來說法一字含五乘之義一念說三藏之法何況一部一品何匱何無龜卦爻蓍含萬象而無盡帝網聲論吞諸義而不窮難者曰若然前來法匠何不吐斯言答聖人投藥隨機深淺賢者說默待時待人吾未知蓋可言不言不言不言不言言之失智人斷而已
佛說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者就此題額有二別梵漢別故今謂佛說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者胡漢雜舉說心經三字漢名餘九字胡號若具梵名曰初二字圓滿覺者之名次二字開悟密藏施甘露之稱次二字就大多勝立義次二字約定慧樹名次三就所作已辯為號次二據處中表義次二以貫線攝持等顯字若以摠義說皆具人法喻斯則大般若波羅蜜多菩薩之名即是人此菩薩具法曼荼羅真言三摩地門一一字即法此一一名皆以世間淺名表法性深號即是喻此三摩地門佛在鷲峰山為鶖子等說之此經數翻譯第一羅什三藏譯今所說本是次唐遍覺三藏翻題無佛說摩訶四字五薀下加等字遠離下除一切字陀羅尼後無功能次大周義淨三藏本題省摩訶字真言後加功能又法月及般若兩三藏翻並有序分流通又陀羅尼集經第三卷說此真言法經題與羅什同言般若心者此菩薩有身心等陀羅尼是經真言即大心咒依此心真言得般若心名或云略出大般若經心要故名心不是別會說云云所謂如有龍之虵鱗此經摠有五分第一人法摠通分觀自在至度一切苦厄是第二分別諸乘分色不異空至無所得故是第三行人得益分菩提薩埵至三藐三菩提是也第四摠歸持明分故知般若至真實不虛是也第五祕藏真言分至是也第一人法摠通分有五因行證入時是也言觀自在能行人即此人本覺菩提為因深般若能所觀法即是行照空則能證智度苦則所得果果即入也依彼教人智無量依智差別時亦多三生三劫六十百妄執差別是名時頌曰觀人修智慧深照五眾空歷劫修念者離煩一心通第二分別諸乘分亦五建絕相二一是也
初建者所謂建立如來三摩地門是色不異空至亦復如是是也建立如來即普賢菩薩祕號普賢圓因以圓融三法為宗故以名之又是一切如來菩提心行願之身頌曰色空本不二事理元來同無礙融三種金水喻其宗二絕者所謂無戲論如來三摩地門是也是諸法空相至不增不減是言無戲論如來即文殊菩薩密號文殊利劍能揮八不絕彼妄執之心乎是故以名頌曰
八不絕諸戲 文殊是彼人
獨空畢竟理 義用最幽真
三相者所謂摩訶梅多羅冐地薩怛縛三摩地門是也是故空中無色至無意識界是也大慈三昧以與樂為宗示因果為誠相性別論唯識遮境心只在此乎頌曰
二我何時斷 三祇證法身
阿陀是識性 幻影即名賓
四二者唯蘊無我拔業因種是也是即二乘三摩地門也無無明至無老死盡即是因緣佛之三昧頌曰
風葉知因緣 輪迴覺幾年
露花除種子 羊鹿號相連
無苦集滅道此是一句五字即依聲得道之三昧頌曰
白骨我何在 青瘀人本無
吾師是四念 羅漢亦何虞
五一者阿哩也嚩路枳帝冐地薩怚嚩之三摩地門也無智至無所得故是也此得自性清淨如來以一道清淨妙蓮不染開示眾生拔其苦厄智舉能達得名所證既泯理智強以一名法華涅槃等攝末歸本教唯含此十字諸乘差別智者察之頌曰
觀蓮知自淨 見菓覺心德
一道泯能所 三車即歸默
第三行人得益分有二人法是也初人有七前六後一隨乘差別薩埵有異故又薩埵有四愚識金智是也次又法四謂因行證入也般若即能因能行無㝵離障即入涅槃能證覺智即證果如文思知頌曰
行人數是七 重二彼之法
圓寂將菩提 正依何事乏
第四摠歸持明分又三名體用四種咒明舉名真實不虛指體能除諸苦顯用舉名中初是大神咒聲聞真言二緣覺真言三大乘真言四祕藏真言若以通義一一真言皆具四名略示一隅圓智之人三即歸一頌曰
摠持有文義 忍咒悉持明
聲字與人法 實相具此名
第五祕藏真言分有五初顯聲聞行果二舉緣覺行果三指諸大乘最勝行果四明真言曼荼羅具足輪圓行果五說上諸乘究竟菩提證入義句義如是若約字相義等釋之有無量人法等義歷劫難盡若要聞者依法更問頌曰
真言不思議 觀誦無明除
一字含千理 即身證法如
行行至圓寂 去去入原初
三界如客舍 一心是本居
問陀羅尼是如來祕密語所以古三藏諸疏家皆閉口絕筆今作此釋深背聖旨如來說法有二種一顯二祕為顯機說多名句為祕根說摠持字是故如來自說字字等種種義是則為祕機作此說龍猛無畏廣智等亦說其義能不之間在教機耳說之默之並契佛意問顯密二教其旨天懸今此顯經中說祕義不可醫王之目觸途皆藥解寶之人礦石見寶知與不知何誰罪過又此尊真言儀軌觀法佛金剛頂中說此祕中極祕應化釋迦在給孤園為菩薩天人說畫像壇法真言手印等亦是祕密陀羅尼集經第三卷是顯密在人聲字即非然猶顯中之祕祕中極祕淺深重重耳
我依祕密真言義 略讚心經五分文
一字一文遍法界 無終無始我心分
翳眼眾生盲不見 曼儒般若能解紛
灑斯甘露霑迷者 同斷無明破魔軍
般若心經祕鍵
于時弘仁九年春天下大疫爰帝皇自染黃金於筆端握紺紙於爪掌奉書寫般若心經一卷予範講讀之撰綴經旨之宗未吐結願詞蘇生族于途夜變而日光赫赫是非愚身戒德金輪御信力所為也但詣神舍輩奉誦此祕鍵昔予陪鷲峰說法之莚親聞是深文豈不達其義而已
入唐沙門空海上表
《十住心論》
空海於其《十住心論》將眾生的心理境界及根器之不同,分為十種住心,憑之以調傳授之法。 本網引《十住心論》將十種住心列舉如下︰
(一) 異生羝羊心
第一住心是異生羝羊心,這種心理完全是凡夫境界,凡夫不知因果作種種惡業, 不曉得修一點善行,醉生夢死愚蒙痴暗,作了惡業墮落異類,故此名為異生, 又所作因果或異時而熟,或異類而熟,或異地而熟,或異性而熟,因其有異熟因果故名異生, 這種人非常愚痴,譬喻如羝羊一樣,祇知淫與食故名為異生羝羊,他們在世間上生生死死, 沉淪六道之中,雖然各有父母,但不知生從何來死從何去,日日求名求利求食, 貪色貪睡貪玩,不知道所享受的一切,皆從社會裡共同組織所賜予,不顧群眾的安危, 自己盡量貪求享受,弱肉強食,如虎狼食一切毛類,如鯨魚吞噬水族,如金翅鳥食龍, 如蛇想要吞象,如羅剎鬼要喫人,故此打獵則山野的豬鹿絕種,討海則魚蝦滅族, 大鷲飛來鳥群喪膽,猛犬狂吠狐兔驚魂。禽獸的飢腸未飽,人類的饞食不厭,強盜謀財, 淫徒奪色,做口業的自作教他,做意業的空中樓閣,長此陷溺三途不知醒覺, 這種人斷喪了善根,以為人死如燈滅永不再生,或以為即使再生還得為人,畜死復為畜生, 貴常為貴,富常為富,或者有些人持牛狗戒,或者投河自殺,以為可以昇天,如是等等邪見, 此等邪見必定會招來苦果,因為被邪見所迷,造出種種惡業,這一類的人名為異生羝羊心。正是
凡夫閉善門 不信有因果 但見眼前利
不知地獄火 無羞造十惡 空論迷神我
惘惘墮三途 誰脫煩惱鎖
凡夫躭於名聞利養,求資生之具以安身,恣行三毒五欲以招苦果,有智慧的人,必要捨棄此事, 向菩提道邁進,才可以證入宇宙本體,毗盧性海之中而得解脫。
(二)愚童持齋心
第二住心是愚童持齋心,這個心稍稍知道三綱五常,因果報應,以及知過必改的心境。 這個心境的人側重世間果報,已於孔老之教大有闡揚,在佛法中的五戒十善, 都是人天果報有漏之因。譬如凋零的樹木雖然落葉,若逢春季則可生出綠葉來, 冰雖凝結到了夏天,自然會溶解,穀子若遇潮濕,自然會生芽,果子到了時候自然會成熟, 人們若能深自懺悔。孝順父母和鄰睦里,雖如礦石,也會成為珍寶。魚珠也會照夜, 人類未必永遠造惡,一旦遇著善友,以此因緣也會修身,順著正理去做,凡夫亦可以成為聖賢。 羝羊本無自性,愚童亦不一定是永遠愚癡的,如能時時節制自己的欲望,常常布施以本覺的內薰, 及佛光的外照,漸漸善根增長,至於開花結果,所以要修學五常十信。五常是甚麼? 即是仁義禮智信,仁是不亂殺行恕布施,義是不偷盜不侵損別人,禮是不邪淫嚴守規律, 智是事事審度順理而行,信是不妄語言必實踐,若能守於五常則四時光明,到處無礙, 人類共守則世界太平,五常與五戒名異而實同,為斷惡修善之根本,勤修五常則可漸脫苦惱。 所以經中說,「下品五戒可生南瞻部洲,中品五戒可生東勝神洲,上品五戒可生西牛賀洲, 上上品五戒以及無我,則超凡入聖」,四洲人民各有其王,王有五種,所謂粟散王,鐵輪王, 銅輪王,銀輪王以及金輪王,可見五戒十善之重要,前生修善今生才得人身, 此生不修還會墮落三途六道,春來不下種秋天那有收穫呢?正是
愚童少解貪瞋毒 忽爾思惟持齋美
種子內薰發善心 芽苞相續當英軌
五常十善漸修習 粟散輪王由此始
雖然是個愚童凡夫,偶然一念初覺,便要持齋修福。改惡行善是為第一芽種發生, 由此漸漸修習善根增長,於六齋日供養父母,施與親鄰,是為第二芽種發生, 進而施予非親非故之人,是為第三疱種發生,漸漸能施予器量高德者,是為第四葉種發生, 漸漸施予伎樂人等,以及尊長老宿,是為第五花種發生,漸能布施發親愛心而供養之, 是為第六成果,得享天祿,統名為愚童持齋心。
(三) 嬰童無畏心
第三住心是嬰童無畏心,這種人厭做凡夫欣慕生天,因為上生在非想非非想天, 所住的是仙宮,仙宮之廣有四萬由旬,壽命有八萬劫,當然會討厭下界猶如瘡痍, 看見人間好像我們看見蜉蝣一般,這種天身有光明,能蔽日月之光,福報超過輪王, 比較佛菩薩就未免卑劣而愚矇,猶如孩童比大人一樣,這種天可以脫離三災之厄難, 減少了很多繫縛,所以心生無畏,只是得不到涅槃,故此謂之嬰童無畏心。 他們有大神通,能乘龍遠飛御氣遨遊,是福報所致。生此等天之人是學何種教, 就何種師傅學來的呢?當然是由聖者得來的,聖者萬德俱備,一一德,則有一一法門, 從他每一一身,隨機度量,說種種法,能使眾生解脫。此聖者即是如來得一切智智, 演說各種不同的教法,眾生若能依效修行,則可生到天上,依修持之勝劣,而所生之天位, 亦各有不同。初級是欲界六種天,所謂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 他化自在天。中級是色界天,有十八種,大致分為四類,初禪有三天為梵眾天,梵輔天, 大梵天。二禪有三天,為少光天,無量光天,極光淨天。三禪有三天,為少淨天, 無量淨天,遍淨天。四禪有九天,為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 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高級是無色界,有四種天,為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 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天。這廿八種天離海之遠近,身量之大小,壽命之長短,各各不同, 皆由各人的修持不同而境界亦異。此等天位比喻等級,因為心境不同自然享受亦不同了。 人們若能薰習自心止於至善,看看我們這個世界,就成為不同的境界。正是
外道發心享天福 虔誠持戒覓歸依
不知大覺圓滿者 已悟梵天龍尊非
六行修觀生無色 身心五熱仍自
斷常空有為勝住 若遇世尊覺我違
眾生希求樂界,成為心有所住,有住則有心,有心則非真心,真心是無心的,無心即實心, 實心即虛空,虛空常住,常住才是真身不生不滅。這個就是佛身,反之有心不過仍是天人的境界, 還不到不生不滅的地步。天者離人間不遠,比之人類,不過稍為高出一點而已。
(四) 唯蘊無我心
第四住心是唯蘊無我心,是聲聞乘的人,斷了人執種子,得出三界,空去人我, 只留著五蘊,所以名為唯蘊無我,是出世間的初步小乘心。譬喻鉛刀始終是無法利用, 譬如泥蚯不像龍一樣能破空飛去。看起來這種人似乎有所成就,於是他們自稱為佛, 其實並未能證到無住涅槃,雖然很虔誠,可惜智慧不夠,所以說是羊車乘。 羊車的聲聞堅持戒律,不曉得以智慧度人,只是修苦行想要成佛,其中須要經過三大阿僧祗劫。 但因修持的力量,也會大發神通,可是心如死灰,厭棄世間,欣求等持,只被五蘊所蒙蔽, 故此謂之唯蘊無我。但是因為他們六道具足,三明圓滿,福德甚多,人天共仰,所以昔時的國王大臣, 都為這種修行人,建築寺院,受萬民供養,只惜不能發起大心,回小向大,住於聲聞乘境界, 不能度他,距離佛道,還在很遠。正是
建立與無諍 雖深未斷煩 空談內外我
輪轉生死樊 捨大用羊車 修觀得涅槃
五停四念處 六十三生觀 二百五十戒
持之離八難 人空無漏火 滅智身心殫
若遇如來警 迴心菩薩寬
唯蘊無我,因用根的境界,淹滯修行,住有緣地,把意識消沉,離了兩邊,得到不隨順的修行, 名為聲聞三昧道,其結果所留的是蘊,未除法執。
(五) 拔業因種心
第五住心是拔業困種心,是緣覺乘的境界,這種人破了人執,得出三界入於涅槃,是小乘後心的果, 他們觀察十二因緣,厭離生死的波流,覺悟到成住壞空的無常,而住於山林壙野,長時入定, 默默無言破除業惱,由此他的無明種斷絕,遊於無為的境界。自然是無師自通,智慧開朗, 神通度人不用言說。只是缺乏大悲心,方便仍不具足,自己拔了苦根,證入寂滅而已。 佛陀是觀機逗教的,遇著這一種人就對他說十二因緣,這一種人在一般修行人中為數最多。 即如道家的丹道學,大概也是這一種人,只求自利沒有度他,所以不夠圓滿,因為修身是道, 度人是德,道之與德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缺一不可,又如只知求食而不作事業, 不是等於製造肥料嗎?比起一般動物雖然高出許多,但竟無益於世,因為人是萬物之靈長, 要令眾生離苦得樂才是本份。可惜人們的腦筋各有所偏,然而佛陀對於這一種人, 只有使用這一法門拔度。等到一個時期,他的悲智漸漸發生,那時再跟他說上乘佛法就是了。正是
緣覺鹿車無言說 部行麟角類不同
因緣十二深觀察 修習百劫得神通
拔業煩惱及種子 灰心滅智如虛空
湛然心海無波浪 鼓動識風有去來
緣覺中人拔除煩惱業種淨盡,入於湛寂大海。所以一切外道所不能及, 因為觀察十二因緣了達因果關係,住於無言說之中,證得無言三昧,故名緣覺三昧。 於是認為是究竟涅槃,依密乘來看。此二乘人雖然破了煩惱,除去人執但是還有法執, 只是淨其意識不知其他,久久便成為果位,以灰心滅智證入涅槃,如太虛空常寂不動。 若是定性緣覺,大悲心難再發生,須待劫限圓滿,方可發心,若不是定性緣覺, 不計劫限一遇因緣,便會回小向大,或從化城起,以超三界,這是宿生信佛的緣故, 得佛加持力所致,所以緣覺智慧亦很劣弱,不足欣羨的,所以說,寧可隨緣入地獄, 不可因循入二乘,入地獄還有希望可以成佛,入了二乘便遮斷佛道,是大乘行者的大忌。
(六) 他緣大乘心
第六住心是他緣大乘心,是法相宗的境界,此宗行人起初觀作一切唯心,發起同體大悲, 所以名為他緣,此宗屬大乘的初步,故此名為大乘心,行者能把人法俱空,了三無自性, 斷除執惑之後,發起四無量心,行四攝法,以濟世利他為事業,於四智沒有純熟, 還未了達其理之時立名。無論正智是本來具足,但能將蘊的波流使之靜止,也就是四智了。 此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雖百千億應化身,亦在六道海中航行著,智者能淨盡自己的業流, 發起度他之心,緣念法界故名為他緣。比起聲聞獨覺的羊鹿車,高出很多了,故此稱為大乘, 乃賢者的行業,菩薩的用心。譬如游泳的人若識水性,便浮沉自在,潛行水中來去無礙, 若是不識水性的人,一入其中立即沒頂,水比諸世間,菩薩比喻善游泳的人, 眾生比諸不識水性的人,所以菩薩悲憫眾生,恐怕眾生墮落輪迴,就以種種方法, 教導之扶掖之,使之學會游泳不致沉溺。世間與水同樣是危險,菩薩與眾生境界就不同了。正是
湛然心海無波浪 鼓動識風有去來
凡夫耽著幻男女 外道執迷蜃氣臺
不了自心造地獄 若悟唯識離百災
六度萬行修三劫 五十二位一心開
煩惱所知兩斷盡 菩提涅槃是法財
四三點德已具足 不假外交太悠哉
言亡慮絕遍法界 一子沉萍猶可哀
初發大乘心的行者,從度人著想,以自己所學來的法轉授他人,正如懂得游泳的人,教人游泳。 然而這一種人,雖然懂得游泳,但還沒有忘記了水,未到絕頂工夫,只能斷一切惡,修一切善, 超過十地到無上地圓滿三身,具足四德,這些仍是無明分位,住此心的佛,還沒有透澈心源, 仍有遮心之迷,並未打開秘藏之寶,這是他緣大乘心的境界。
(七)覺心不生心
第七住心是覺心不生心,是三論宗的境界。通達無相之理,以森羅萬象,不離宇宙的一氣, 猶如池水澄清,可印萬象,由此可知一是百千之母,而空是假有的根本,假有即非有, 非有即是空,色之與空是一味的,所以於空中建立諸法,而此諸法歷歷存在, 故空即是色但萬象之遷流宛然是空,所以色不異空,雖消泯諸相,而諸相是宛然存在, 故經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宇宙一切法莫不如是。如水不離波,金與器不一不異, 洞悉這個道理的人,觀空性得無礙,超越,戲論,了解八不中道,這時四魔攝伏,不戰自降, 三毒不除,然皆披靡,生死即是涅槃,亦無階級可言,煩惱即菩提,亦不勞於斷證。 雖然是無階級之階級,而不壞五十二位,不礙著一念而成覺,一念之念經過三大阿僧祗劫,勤苦修行, 自然到達一乘。洞澈這個道理的人,不需甚麼羊車鹿車,大牛車的法門,便能自度化他, 發大悲心,了悟唯蘊的迷惑,本來無自性。以他緣心的智境,仍是障礙,由此心王自在,得著本性的水源, 心所客塵的波流,自然不礙本性,得權實二智,而證圓覺的一如,這時真俗二諦,融合於中道, 了悟心性之不生,境智之不異。所以說捨無我則心王自在,覺自心本不生義,因為前後際斷, 了不可得,以不滯有無的觀念,心無罣礙,妙業隨意,能成淨菩提心。心王如池中水,性本清淨, 心所若除,則客塵煩惱,即時消滅,證得此淨時,則能自覺,心本不生,前後際了不可得。 譬如大海的波浪,從風而起,才有前浪後浪之分,然海水的本身,原是一味,波即水,水即波, 並不是波浪起時,水性就隱滅,波浪息時,水性復出現。人們的心王亦是這樣, 只是變相而已,並不是煩惱起時,本性埋沒,煩惱滅時,本性才顯現。所以說,煩惱即菩提。若覺此心, 本不生時,就漸入密乘中的阿字門,是以心本不生,以及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 不去不來等義,三論宗行者以此為究竟。正是
因緣生法本無性 空假中道心不生
波浪滅生但是水 一心本自湛然澄
色空不壞智能達 真俗宛然理甚明
八不利刀斷戲論 五邊頓息復平衡
心通無礙入佛道 以此初建法王城
行人若能捨去無我,則心王自在,覺自心本不生,能知自心,是超越兩瑜祇的,當知一切法空, 已悟法本無生,心體自如,不見身心,住於寂滅,平等究竟,得真實智慧,令不退失。 妄心若起知而勿隨,妄想息時,心源空寂了。是以清淨本覺,從無始來,即使不觀不修, 亦非得他力本來性德圓滿,本智具足,離四句絕五邊,自然之言不能自然,清淨之心不能清淨, 這是要離絕的心所使,還是無明邊域之事,並不是淨明分位。
(八) 如實一道無為心
第八住心,是如實一道無為心(又名如實知自心空性無境心)這個心是天台宗的境界, 過了無相的極點,還在萬德的有,因為三乘同歸一體,故此名為一道無為。 昔孔子生於周,闡述五常教法遍及九洲,百丈神會盛於唐,開一乘之數,孔子弟子有三千, 但成器的約七十而已,佛教雖然有大乘之名,其實成就的人,亦沒有幾多,萬千羅漢都信世尊金口所宣, 但只自修五常,五常以外還沒有進步,都是狂醉戲場住而不歸,那裡合於佛陀的本懷,世尊悟道之後, 從自內證說華嚴經,可是沒有人知道這個大道理。故此開權顯實初轉法輪,說四諦十二因緣以及方法, 以洗滌人法之垢,後來才遍灑春雨,普發圓音,使眾生均霑甘露,以致入蓮華三昧,表德不染。會三乘歸於一乘,讚佛智的高深,指本遮末,暢談正覺的久遠,寶塔騰踊,二佛同座,娑婆震裂, 賜髻珠獻櫻珞等,然利智的鶖子疑世尊變魔,等覺的彌勒怪子年之過父,一實之理吐本懷於此時, 無二之道才得滿足,那時羊鹿等車棄而不用,龍女獻珠象王來迎,二種行處攝於身心,安住止觀宮殿, 寂光如來境智相融,使得知見心性。應化身的諸尊,亦隨願分身隨相,寂而能照,照而常寂, 如澄水之能鑑萬象。如瑩金之影像。濕與金能照影,照影即是金水,智境即是般若,般若即是境界, 所以說無境界,這即是,如實知自心為菩提,為無上正等正覺,乃至一切法,無少分可得, 因為虛空相是菩提,若無智慧則無法了解,因為菩提無相,謂一切法無相,是虛空相。 那麼誰去尋求一切智,誰成就菩提正覺呢?是自心尋求一切智,是自心尋求菩提, 以本性清淨的緣故,所以心不在內不在外,亦不在兩方的中間。而不覔心了不可得。 如來成就正等覺,此心非青非黃,非赤非紫非白,非水精色,非長非短,非圓非方,非明非暗, 亦非男女等相,非與欲界同性,非與色界,無色界同性,非與天龍、夜叉、乾闥婆、迦樓那、阿修羅、 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同性,心不住於眼耳鼻舌身意界,非見非顯,心是虛相, 雜諸分別與無分別,性同虛空,即是虛空同心,心是虛空同於菩提,心虛空菩提,三種無二相, 原是一個東西,這東西以大悲為根本,滿足方便波羅蜜。所以佛說:今說此法令諸菩薩之菩提心清淨, 要知諸法如是。須了知自心,了知自心,則了知顯色,或形色,或境界,或色受想行識,或我我所, 能執所執,或清淨,或界或處,乃至一切分段中求之不可得。這是明法身一道無為的真理,名為初法明道。 在智度論名為入佛道初門,以密乘來看,佛道即指金剛界宮大曼荼羅佛。以顯教看是究竟理智法身, 密教以此為初門,這是龍猛菩薩說的,不須疑惑。所謂真性離於根境,無相無境界,超越戲論等同虛空, 離有為無為。離諸造作,離眼耳鼻舌身意,都是明理法身。無畏三藏說︰行者住此心境, 則知釋迦佛淨土不毀,見佛壽量長遠。本地之身與上行等,從地踊出與諸菩薩同會一處, 若是仍須修習對治法的人,雖然鄰近補處,可是知道內境的就很少了。因此名為秘密,若證此理佛, 亦名為常寂光土毗盧遮那。而天台的智者大師,就是依此法門修習止觀,得法華三昧的,以法華、中論、 智度為根本所依經典,而建立一家宗義,所以一道無為心,是天台宗的境界。正是
前劫菩薩作戲論 此心正覺亦非真
無為無相一道淨 非有非無離百因
心境泯絕寂光土 語言道斷遮那身
身心頓滅太虛等 隨顯顯現是能仁
以此法界性,一道無為真如之理,為究竟佛,然而龍猛菩薩說,此一法界心,非百非背千是, 滴水之談足斷而止,審慮之量手忙而往,仍是戲論,仍是無明邊域之事,不是其明分位之事。
(九) 極無自性心
第九住心,是極無自性心,此心有二種說法,一從顯略說,一從秘密說,顯略說者即是說, 甚深的是東海底,最高的是須彌山,最廣大的是虛空,最堅硬的是盤石,雖然盤石可磨,虛空可量, 須彌高有十六萬尺,東海深有八億由旬,然而最親切的莫如我心,我心如何,不但我不能知, 而佛亦難以測度,此心無形而能遍滿虛空,任你如何想像,心相無法窺見,以聲聞緣覺菩薩的智慧, 亦不能知,實在太奇太奇了。這個心就是自佛,迷自心的人,被六道的波濤推盪,迷惑了心源, 故不得而知。譬如水若澄清才可影現萬像,所以一心之佛,能鑒萬法,眾生不明此事, 輪迴生死狂醉於現實,所以無法自覺。惟有大覺世尊。指出還家路徑。然路徑甚遠,比之五百由旬, 這心不過是途中的旅亭,旅亭不是我們的故宅,隨緣即便遷移,心無定處,所以說,心亦無自性。 宇宙諸法從心而生,所以諸法亦無自性,以去卑取尊,才有真如受薰之說,若勝義無性的秘要, 一彈指間,則入於一道無為之中,等同虛空界,而從這一道無為法門,開始寂滅之果,還變為因, 即因即心,所以從前的顯教極果,在秘密教看來,只是初心,故秘密教在初發心時,就是已成正覺。 初心之佛德不可思議,萬德從此顯於一心,證得此心時,會知道三種世間即是我身,宇宙萬法即是我心。 大日如來的應身盧舍那佛(釋迦佛),於成正覺時,第二七日中,就與普賢等諸大菩薩,廣說此事, 這是華嚴經包華藏世界為家,統攝法界為國土,七處莊嚴蓮座,八會開經入此海印三昧,觀法性之圓融, 照彼山王,提示心佛不土的大道。攝九世於一剎那,縮多劫於一念,一多相入事理融通,比如帝綱重重, 使成就覺母發心,令普賢證果,三生練行,百城訪友,一行一切行,一斷一切斷,雖然是初心,一念成覺, 十信道圓,因果不異,越五位而超入,知性相之不殊,渾十身而同歸,這都是華嚴三昧的大意。 所以說空性離於根境,無相無境界,越諸戲論,等同虛空,離有為無為,離諸造作,離眼耳鼻舌身意, 極無自性心,就顯現出來。這個極無自性心,攝盡華嚴教義。因為華嚴是全始全終,要知道真如法界心, 不守自性隨緣不變的意義。昔杜順和尚從此法門,造出五教華嚴三昧法界觀,是為顯教之最高峰。正是
風水龍王一法界 真如生滅本同林
輪花能出體大等 器象正覺理甚深
緣起十玄互住伴 吞流五教海印音
重重無得如帝綱 處處圓融錠光心
華嚴三昧一切行 果會十尊諸剎臨
雖入此中發心佛 五相成身可追尋
梵行者若做到極無自性心的境界,一切佛法從此相發續生,在初發心的佛,為成究竟佛的因, 亦是解脫煩惱之所依。若發了大菩提心,大普賢行願之時,佛身則充滿虛空界,無處不是,這境界的行者, 大概只是知道自己還未證入無上菩提。所以護國經說:爾時釋迦如來說:秘密主,我於無量劫中, 修習如是波羅蜜多,至最後身,六年苦行,不得阿褥多維三藐三菩提成毗盧遮那坐道場,時無量化佛, 猶如胡麻遍滿虛空,諸佛同聲而告我言,善男子,云何求成等正覺,我白佛言,我是凡夫未知求處, 唯願慈悲為我解說,是時諸佛同告我言,善男子諦德,當為汝說,汝今宜應於觀鼻端想白月輪, 於月輪中作唵字觀,作是觀已,於後夜分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十方世界如恆河沙諸佛, 不於月輪作唵字觀,得成佛者無有是處。以上所說的是甚麼意思呢?因為唵字即是一切法門, 亦是八萬四千法門的寶炬和關鑰。唵字是毗盧遮那的真身,是一切陀羅尼之母,是宇宙的體性, 從此生一切如來,從如來生一切菩薩,從菩薩生一切眾生,乃至生出少分善根。又菩提心論說: 迷途的境界從妄想生,輾轉成為無量無邊煩惱,墮於輪迴大道之中。若覺悟了體性,妄想就會停止, 種種妄法固而消滅,所以說。煩惱妄想無有自性,又諸佛慈悲,從他的真心發起作用,為要救濟眾生, 才應病與藥,設種種法門,對治種種煩惱,眾生若有遵行佛法,煩惱則逐漸破除,破除以後法亦不用。 譬如乘船到了彼岸,就應捨船登陸,如果永久坐船內,那裡會到達目的地呢?所以到時法亦是應捨的, 故此無自性,妄想息滅時,正如捨船登陸一樣。爾時萬德俱全,妙用無盡,隨意大轉法輪,自利利他了。 這種性淨妙明境界,不離薰習得來而三種世間唯是一心,所謂三種世間,就是眾生世間,器世間, 正覺世間。眾生世間是凡夫,有知覺的人畜動物等類,器世間是眾生所依止而生存的國土, 無意識作用的東西。正覺世間是諸佛菩薩,這三種世間具在一心裡面,只因眾生心迷才有分別, 其實淨與不淨的分際在乎我心,若果知道心亦沒有自性,那裡還有淨與不淨之分。但是在迷的眾生, 就要用法來薰習,所以這一種法亦是還有造作,都是無明邊域的事,而不是真明的境界。 依密乘來看,還沒有做到真實境地。
(十) 秘密莊嚴心
第十住心是秘密莊嚴心,這個是密乘道的境界,所謂簡因分談,說果分境,五相成身,以及四種曼荼羅, 唯是佛才會知道清楚,所以叫做秘密。此十種住心,包括世間的,出世間的,小乘和大乘,二乘或一乘, 顯教與密教都收攝在其中,修密乘道的行者,三句(一菩提心為因,二大悲為根,三方便為究竟) 五轉 (一發心二修行三菩提四涅槃五方便) 行位都在此秘密莊嚴心的法門中,為其所攝,東嶺禪師說: 昔龍樹大士,至南天鐵塔前,加持七粒白芥子打之,塔門豁然大開,龍樹欲入,四天王拒之, 然後禮拜懺悔終得入,時金剛手菩薩自性,說大日三密法門,為之傳授,龍樹一一憶持不忘, 出來結集至今云云所謂南天者虛明清淨的意思,鐵塔者根本無明,七粒者七覺支,白者清淨, 芥子者一念的意思,加持者觀照,塔門開者發得三昧境界,四天王拒之者,放身捨命的意思,得入者證入, 大日者自性,密法者自性所具法門,故為自性說,金剛手者後得智,傳授者了解的意思,憶持不忘者, 一得永得,出來者菩薩不住所得境界,結集者為利益眾生故,這就是說︰若能以七覺支的淨念, 於虛明清淨的心上,向根本無明觀照,則無明忽而破裂自性現前,這時當得起大歡喜, 而執持所得之心則,不能見徹自性,若能一時放捨得失是非,則始得見徹自性,豁然了知三密之門, 然設若不以後得智來了解則,不能知道佛境的差別法,所以了解法門皆是後得智的緣故, 一次見徹此法則造次顛沛,行住坐臥皆是大道,皆是法門,這境界為凡夫不能了解的,故曰秘密莊嚴心。正是
九種住心無自性 轉深轉妙皆是因
真言密教法身說 秘密金剛最勝真
五相五智法界體 四曼四印此心陳
剎塵聖者吾心佛 海滴金蓮亦我身
一一字門合萬象 一一器物皆現神
萬德自性輪圓足 一生得證莊嚴身
密乘道的行者,能見自心就會證得無上菩提,因為自心具有普賢大菩提心,一切眾生本有薩埵, 只因被貪瞋癡所纏,不能證得,諸佛慈悲善巧方便,說此甚深秘密瑜伽教,令修行者, 以自心觀想白月輪,由此觀照得見本心,湛然清淨,猶如滿月光遍虛空,心無分別名為淨法界, 亦名實相般若波羅蜜海,能含無量種種珍寶。住三摩地。猶如滿月潔白分明, 因何觀照白月輪就會覺自本性菩提心呢?因為月之圓明與菩提心相似,然月輪有十六分。 譬喻瑜伽中,金剛薩埵及金剛眷屬有十六菩薩,又三十七尊中有五佛,五佛表五智, 六大中的識大可又分為五智及心所,五智為根本菩提心所,其他眷屬為心所,以神格化表為五佛, 以及諸菩薩。如中央法界體性智,為毗盧遮那佛。從此流出東方大圓鏡智,為阿閦佛。南方平等性智, 為寶生佛。西方妙觀察智,為阿彌陀佛。北方成所作智,為不空成就佛,亦名為羯摩智。中央為體, 四佛為相,四佛流出諸菩薩為用。如金剛、寶生、蓮花、事業等四菩薩皆是佛之勢用, 為一切賢聖生成養育之母。每一方佛,皆有四菩薩,東方佛有金剛薩埵、金剛王、金剛愛、金剛喜。 南方佛有金剛寶、金剛光、金剛幢、金剛笑。西方佛有金剛法、金剛利、金剛因、金剛語。 北方佛有金剛業、金剛護、金剛牙、金剛拳。總共三十七尊中,除五佛,四波羅密,及後四攝八供養, 但取十六大菩薩,為四方佛所攝,又經中所說,內空至無性中有十六義,這是說明一切眾生的心體, 都有一分的淨性,眾行皆具足,其本體是微妙而皎然的,即使輪迴六趣之中,亦不會變易, 宛如月的十六分之一,其中亦有一分的明相。比如月及地球與太陽,成為一直線之時,月因地球夾在中間, 就失了明亮一樣。如果月在初旬,軌道漸差,至十五日,月還是明亮的。行者起初從阿字發起, 漸漸觀至心性潔自分明,便證得無生智,因為阿字是宇宙本體,為一切法本不生的意義,經裡說, 阿字有五個意義。第一阿字短聲,是菩提心,第二阿字引聲,是菩提行,第三晴字短音,是證待菩提, 第四惡字短聲,是般涅槃,第五惡字引聲,是具足方便智。又這阿字配合法華經的,開示悟入四字, 開是開佛智見,示是示佛知見,悟是悟佛知見,入是入佛知見,與阿字之短聲,阿字之引聲, 晴字惡字之短聲配合亦有開示悟入之含義,第五方便,是善巧智慧圓滿的意思。正是
八葉蓮花一肘開 炳現阿宇素光色
禪智俱入金剛界 得入如來寂靜智
行者若觀阿字,當觀圓明淨識,若稍明現則名為見到真諦,若能常見, 則入菩薩初地,若漸增長,則廓周法界,量同虛空,卷舒自在,具一切智。如修習瑜伽觀行的人, 必須修三密加持,才可證悟五相成身的妙義。
九相詩十首
新死相第一
世上日月短 泉裡年歲長 速疾如蜉蝣 暫尒同落崩
風雲辞貪庫 火垺罷欲城 生期既盈數 死籍方註名
諸壽命若霞 忉利非匠堂 救贖未解所 詠吟而懷傷
肪脹相第二
丘陵虛且廣 人跡隔猶斷 皎潔明月度 簫瑟秋葉滿
含悲起四望 但覩屍一人 裸衣卧松丘 被髪長夜眠
唯以四相遷 非投半偈人 昔時萬牲廚 今更百獸膳
青瘀相第三
鬼吏永無脫 死坑深無底 滿月已掩光 寶鏡轉自敗
既如被飄燈 復同落花枝 日往轉增爛 月來更自黛
白蠕孔裡蠢 青蠅骴上飛 欲尋昔日愛 一悲一可愧
方塵相第四
四大良可厭 五陰理難恃 風火去不還 水土將朽敗
青黑且寬滿 膿猶瘀爛莠 九孔所流汁 一界甚臰穢
猛獸踞其側 禍烏鳴一提 體留此野塵 魂為何處歸
方亂相第五
見縛難超網 分段非恒報 命速如飛箭 身空如朝露
玉顏亦膿血 芳體徒敗腐 臰氣逐風遠 膏腹炎隨流
錦衣羞其爛 光枕非人覩 悲歎無所及 拭淚還移路
璅骨猶連相第六
畏影不知陰 如蝶居世雲 命短電光急 作松下塵埃
平生市朝花 則今白骨人 黃鵠非呼子 青柳復非田
春花徒自香 明月空照山 呼嗚永寂寞 終獨不知春
白骨連相第七
寂寞希人跡 蕭散遠聚落 見有朽敗髏 倏然有中澤
松柏作良陰 荒茨蓋濕席 風雲所恒曝 霜露更自瀝
日來隨日枯 年去逐年白 雖殖青柳根 豈能招鶣鵲
白骨離相第八
永無如夢虛 塵境如泡體 娑婆可厭所 閻浮非樂寐
膚血異夜月 青柳非復花 爪髪各塵草 頭頸散東西
落葉半覆體 秋菊時可愛 垂淚弗能禁 空是為人啼
成灰相第九
山川長萬世 人事短百年 髏膝已盡滅 棺橔猶成塵
魂尸依無所 神魄豈守墳 碑上聊題名 隴底寧斂君
日月黃白土 終歸黑風山 唯有三乘寶 不修八苦人
六識今何在 四大劣餘名 寒苔緣壤綠 夏草鑽墳生
囊中糧尚在 松下髪猶青 蒼蒼隴雲合 瑟瑟夜松聲
續遍照發揮性靈集補闕抄卷第十
此集第八以來零落年久 仍拾先聖美言 補三軸闕文
于時承歷三年仲冬上旬 愚昧苾蒭 濟暹記
斯性靈集 季末三軸 零落年深 不知何沒 本無今有
已有還無 無常道理 於是既顯 雖存此理 於文籍滅
誰非憂悔 歎惜何為 不如拾取 大師秀句 散在文筆
編連一處 余雖愚陋 幸適窺得 先聖美言 祖師遺冊
為補闕文 續列篇末 花綵間錯 月光相和 勒成三卷
立題號曰 續性靈集 補闕抄矣 忝雜先集 伏深戰越
如摩龍鬢 似踐虎尾 只為崇重 大師文籍 亦為增明
學者智炬 乞尋殘文 添此篇中
于時承暦三年玄冬上旬集之 愚昧苾蒭濟暹集